工業區都更轉型 加速度
分享
分享
留言
列印
A-A+
2019-12-25 00:12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台北報導
台北市前副市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欽榮表示,過去「客廳即工廠」的經濟政策,造成南港區內普遍存在著「住工混合」的情況,由於建物密集、產權細分,民眾無法依「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審議規範」規定回饋及辦理都市更新變更,故存在著一樓是工廠、上面是住宅,環境窳陋卻不得改建等亂象,而有八個里又位在南港的核心區域,因此,規劃東區門戶計畫時,在此地研擬「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機制,來加速工業區都市更新與轉型。
林欽榮說,這個「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是一個狹長型的地帶,西臨松山車站,東有南港車站,也就是在玉成、合成、西新、東新、東明、南港、中南、新光等八個里一帶,面積有52公頃,30多年前畫定為工業區,是落後的黑鄉,到現在都解不開,而這個工業區就占了南港精華區的五分之一,之前有政府和民間的投資開發,大型開發案先動了,之後小的土地也要跟進。
他指出,這是一種新創型的做法,以都市更新當引擎,採都市計畫土地變更來推動,等於政府跳下來做,政府將最困難的部分做好,像南港輪胎的「世界明珠」要花25年來辦理都市計畫變更、都市計畫審議等工作,這對小地主而言是受不了的,所以政府直接介入進行規劃,以都市更新的方式,用地權共劃分110個單元,各單元可依協商結果整併擴大,市府在八個里設了八個工作站,政府用更新手段來協助地主翻轉,這樣建設公司也才會進來。
他認為,松山站和昆陽站的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由政府來帶動,都靠近車站周邊,政府以有計畫的都更方式調節出來,幫民間做前置整體作業規劃,五年內八個里會調節出來,用自己的單元慢慢去做,大家一起協力,也就是大基地先走,小基地跟進,大小都照顧到了,預期此處後市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