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看見教育新藍海
2020-05-02 23:34經濟日報 社論
•
•
國內對抗肺炎疫情下,暫停陸港澳人士來台,使得三地許多大學生暫時無法來台上課,造成某些收取較多陸港澳生的台灣大學院校受到嚴重衝擊。估計若此三地上萬名學生下學年完全消失,單單大專院校的學費損失就有8到10億元,加計其他費用,台灣的「災情」一年將達到40億元。
不只是台灣有這個問題,國際上一些相當依賴國際學生的國家,都受到疫情的重大衝擊,北美、英國和澳洲政府表示,他們正在準備接受國際學生可能減少50%到75%的衝擊。這些西方世界的大學,往往對本地生收取有限學費,並以國際生的較高學費來交叉補貼,如今國際生減少的衝擊對它們財務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英國的衝擊可能最大,該國46萬名外國學生為英國的服務業出口一年貢獻了200億英鎊,僅僅是學費就達到70億英鎊,但英國財政部卻拒絕了大學要求20億英鎊的紓困要求。
美國聯邦政府的思維就不一樣,這波肺炎的疫情衝擊,不僅讓國際學生大量減少,學校還會遭受其他各種衝擊,聯邦政府在超過2兆美元的紓困案中,規劃了140億美元提供上千所大學的紓困補助。
我國政府迄今仍未想到這個問題,所以沒有規畫任何紓困補貼給大學院校。事實上,擁有相當境外生的大學,是花了巨大人力和物力資源才獲得的成果,也是在為台灣價值或中華文化的國際化和台灣的國際連結盡心盡力,政府應考慮提供某種程度的補貼來彌補其衝擊。
無論如何,相對於開發中國家,台灣優異的高等教育原來就具有「服務業出口」的優良條件,但囿於國內教育法規嚴苛,招收國際學生的績效相對於某些周邊國家或地區並不突出。在目前肺炎肆虐之下,遠距學習大量普及化。在此基礎上結合線上教學和課堂互動的混合式新教學模式,可提供周邊地區一些中等收入家庭的學子們一個新形態的境外教育機會;這將是台灣優質高校在吸引周邊教育資源有限地區的學子們就讀的絕佳機會。
試想,若台清交成或部分口碑良好的私校,在一般學期間用遠距較學方式,吸引眾多境外生進行線上學習,再於寒暑假要求學生來台進行師生實際互動,包括需要實驗的課程在假期中提供,就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設備和資源,完整地提供給境外學生學習,大量增加學校收入,來支持優良師資和設備之需。教育部應鼓勵國內高校往這個方向發展,增加台灣高等院校的國際化程度,及對鄰近地區的影響力。這也是少子化威脅下,某些有心突破困境的私校難得的生存機會。
由於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在台生活的時間大量減少,費用自然大量壓低,對鄰近地區眾多非高收入的家庭學子,例如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大陸應相對具有吸引力。教育部應可主動邀請國內高等院校研商,如何調整目前規範來掌握這個難得「商機」,而非被動管制高校不可「違規」。各大學院校也宜迅速研究規劃這種模式的課程,即時掌握這個龐大的教育「第二市場」。但這個巨大的第二市場,將會是全球各大名校必爭之地,可能短期內就會相當程度地改變目前的高教狀態,教育「戰爭」其實已經開始,不可輕忽怠慢,否則「藍海」即將轉變為「紅海」。
此外,可以想像許多科普或通識課程的市場,也可以透過類似的設計,由高等院校相關科系提供出來,掌握有心學習但囿於各種因素無法參加一般課程的社會大眾,創造出有口碑學校在台灣本地顯著的「第三市場」。危機經常也是轉機,再生或消亡也可能在於一念之間,教育也是一樣。
張淑娟地政士事務所 彰化代書 彰化地政士事務所 彰化土地代書 土地變更
彰化市陽明街160號 電話04-7286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