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總動員 化危機為轉機

財金總動員 化危機為轉機
2020-04-23 01:40經濟日報 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蔡政府的防疫工作第一波算是成功,值得肯定。但第二波因歐美境外移入案例暴增,第三波又爆出軍艦集體感染事件,讓疫情急轉直下,擴大衝擊經濟,實在可惜。同時,在紓困、振興的經濟政策方面也犯了幾個錯誤:慢半拍,沒高度,欠大器。以為紓困了,經濟自然就會振興,以致未能一鼓作氣,錯失復甦的良機。
慢半拍非常明顯。1月20日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政府把重點全放在防疫,尚未把產業經濟的衝擊放在心上。在野黨早在2月1日提出500億元的防疫紓困條例草案,但行政院遲至10日才召開紓困會議,20日通過紓困條例;立法院遲至15日開議,25日通過紓困條例;行政院27日通過特別預算,立院於3月13日通過。後來補提的紓困修正案和追加特別預算則要遲至4月底才完成,可謂一再貽誤先機。
欠大器,是指紓困特別預算太少。首提600億元,只想壓過國民黨的提案,看不出救急的態度,更和去年選前猛開支票的數千億元不成比例;修正紓困條例,把規模誇稱為1.05兆元,扣除並非政府支出的紓困貸款7,000億元,實則政府紓困振興全部只多花了2,100億元,相較歐美日紓困經費幾十兆台幣,實在微不足道。
沒高度,也就是缺乏宏觀視野,從紓困條例兼有振興之名,卻不願超前部署振興方案;偏金融工具,輕財政手段,以及各紓困方案「條件限制」多而流於短暫、繁瑣、零碎,即可見一斑。紓困措施除了央行降息2碼外,多由部會各提湊數,針對觀光關聯產業及農產、餐飲、文藝等事業,給予營運、員工薪資補貼、紓困貸款等,勞動部則對減班勞工,推出充電、安心就業、即時上工等計畫,對失業勞工提供失業給付、職訓津貼及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等。
但紓困對象的條件限制,例如紓困貸款限營收年減20%者、旅館業補貼限客房住用率或營收年減五成者等,必有遺珠之憾;紓困貸款短期降息,可能誤導業者或個人錯誤投資,進而引發銀行壞帳風險;企業營運或員工薪資補貼,可能引發企業選擇放無薪假,擴大失業潮。綜合而言,逆選擇現象可能讓需要幫助的沒有獲得幫助,獲得紓困的也可能引發道德危機。央行降息也減損了退休族、債權人的收入,並讓貨幣政策幾無運用空間。
其次,財政政策大都為稅費緩繳或降低費租等,雖然讓受衝擊的企業、個人喘一口氣,但助益有限。如從更高廣的角度來看總體經濟,疫情衝擊的是「全民」的總體消費、投資和出口,值此非常時期,政府應有針對全民實施擴張性財政的思維,也就是積極、大器地提供全民稅費捐的減免,例如一年內營業稅稅率調降1個百分點,提供綜所稅每戶的稅額扣抵1萬至2萬元,企業虧損可向以前年度扣除等,都可顯著提高國人的可支配所得,有助於促進消費、投資、出口,進而回饋幫助直接受衝擊的企業和個人,具有超前部署振興方案的積極意義。
以此觀察110億元的酷碰券政策,提供民眾最高25%的折扣,聲稱可四倍效果,直覺上就是毫無效果。因為受困的已無收入,哪來掏錢享受折扣?限行動支付,豈不是變相排貧、排老?限制用途並排除超商超市、量販、電商等,不就是讓它無法產生效果?相對於更具刺激消費效果的消費券,或是國民黨所提的排富現金補貼1,000億元,乃至於各國直接對全民的現金補貼,蔡政府實在應提出更宏觀、高度的紓困或振興措施。
最後,為因應後疫情時代反全球化、保護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台灣,受到的衝擊必然超過很多國家,現在更該未雨綢繆,凝聚具高度的、宏觀的、由上而下的整體思維,動員有效的財金政策,將疫情困境轉化為振興經濟的契機。

張淑娟地政士事務所 彰化代書 彰化地政士事務所 彰化土地代書 土地變更
彰化市陽明街160號 電話04-728686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