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00:14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台北報導
·
·
今年4月才回台灣接任台北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新任理事長的劉季強,跑兩岸多年,始終沒有搬離在台北的兩層樓老家。不久前,他因女兒結婚,在上海幫女兒買了一戶大坪數的建案,也學習到很多大陸買房的「眉角」。
劉季強解釋,當時正好買到最後的一戶樣品屋,就不用特地裝潢,稍微整理一下即可入住。而這類大戶型的案子,就算不是樣品屋,一般建商都會有兩三種裝潢款式讓購屋者選擇。若購屋時同時委託知名建商一同施工,品質也比較有保障。
大陸買新房通常是毛胚屋,他說,像大樓的管路、水管等,包給大型的建商施工比較有信用,加上大型公司內部有審計跟品管機制,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比自行在大陸購屋,再找小包商來進行施工有保障得多,風險比較低。
此外,相對於台灣許多購屋者喜歡打掉室內結構,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做裝潢,劉季強認為,大陸大部分地區沒有地震,但大樓的牆壁多半就是結構牆和剪力牆,所以千萬不要自己輕易打掉,以免傷害到房子當初設計時的承受力。若想改變室內結構,還是要請專業的建築設計公司來設計及申報比較好。
對於上海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他回憶,2000年前後他剛到上海投資時,台商在上海購屋多半一次就買二戶,隨著上海房價快速飛漲,幾年以後只賣掉其中的一戶就可以回本。雖然近幾年房價漲幅不若以往,但全中國大陸的有錢人都還是想在上海置產買房,他認為上海的房地產還是有一些發展空間。
對於想要到上海買房的人,劉季強建議,目前上海住宅仍供不應求,不過選地段是最重要的,好的地段未來不但能有更好的增值機會,也因稀有性,若遇到房市下修,也會較抗跌;在屋齡的選擇上,15年以內的房子在品質上較無問題,可列為選擇時的參考。